瑪潔.梅耶 / 瑪潔.梅耶1925-1957年典藏錄音的詳細介紹 返回
- 唱片公司:EMI
- 作曲家:巴赫,莫札特
- 演出者:Marcelle Meyer
- 音樂類型:古典音樂
- 唱片編號:094638469926
- 發行日期:2007年11月30日
- 進口專輯 / CD / 17 片裝
專輯說明:法國女鋼琴家瑪潔.梅耶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音樂人物之一,她不同於大部份鋼琴家只是活躍、專精於鋼琴領域,而是一位對當代文化和產生影響力的人物。瑪潔.梅耶出生於1897年,卒於1958年,是法國里耳一位商人的女兒,她和長她九歲的姐姐潔蔓學鋼琴,後來兩人一起到巴黎學鋼琴,她先在巴黎音樂院的名師瑪格麗特.隆門下受教,之後轉入柯爾托的門下,之後又拜在里卡多.梵恩斯門下,梵恩斯是拉威爾許多作品的首演者,因此她學得許多拉威爾音樂的第一手詮釋內涵。另外她也是超技大師荷西.伊圖比的學生,由於她生長的年代和活動的範圍,和德布西以及許多同時代的作曲大師相熟,她甚至追隨德布西研習前奏曲的詮釋,她是音樂史上第一位舉行全場德布西曲目獨奏會的鋼琴家。另一方面,她是以鋼琴詮釋法國巴洛克時代鍵盤音樂的先驅,受到德布西等同時代人對古法國音樂的推崇,她早在1918年開始彈奏這些音樂,她的先生貝赫汀是第一位演唱薩替歌曲「蘇格拉底」的歌唱家,因此他們成為巴黎音樂圈的核心人物,帶領那個時代的法國音樂風尚。梅耶的技巧非常驚人,在1920年代魯賓斯坦剛催促史特拉汶斯基改編「彼得洛希卡」為鋼琴曲時,她就已經在音樂會上彈奏這首非常艱難的樂曲,並獲得推崇(是拉威爾向史氏大力推崇舉薦她的)。鋼琴家們當時還處在美國史坦威和法國百雅(Pleyel)何者較佳的爭論中,梅耶是擁護法國琴的主流,這與她的技巧發源息息相關,卻也造成她的錄音在日後被不崇尚法國琴的後代樂迷之間較失色的原因。梅耶在那個時代深受許多德、法作曲家的喜愛,連理查.史特勞斯也邀請她合作自己的「戲謔曲」,由他擔任指揮。當然,法國六人組更是視她為最有力的代言人,她為他們的許多作品擔任首演,包括米堯的練習曲、著名的「小丑」(雙鋼琴)、史特拉汶斯基的婚禮和小夜曲、普朗克的小品,拉威爾著名的「圓舞曲」也是由她和拉威爾一同完成雙鋼琴首演,當時到場聆聽首演的大人物還有戴亞基列夫、普朗克和史特拉汶斯基。她這樣受到同時代作曲家推崇、並不遺餘力為他們作品代言的用心,讓她獲得「熱忱的現代音樂女祭司」別號。由德國作曲家領先的十九世紀浪漫樂派不是法國演奏家的專長,她很明智地避開這個領域,而逕自在巴洛克和印象派以後的法國音樂中找到緊密的臍帶連結,於是她的獨奏會上可以看到上半場排出半是拉摩、半是德布西,下半場則半是庫普蘭、半是拉威爾的曲目,展示她身為法國鋼琴家的榮耀。這份榮耀讓她即使在二次大戰的德國戰領期間,也能暢行無阻、廣受德、法觀眾的喜愛。梅耶的錄音事業早在1925年就開始,過程中她一直是為HMV錄音,她曾和米堯合作過「小丑」這首雙鋼琴名曲,但這都是在錄音技術成熟發展以前。她如今較廣為人知的主要錄音遺產則是在1946-56年間完成的,這時期她主要為法國的「Les Discophile Francaise」(法國唱片玩家公司,這些錄音的原始黑膠在網路上如今動輒上千美金)錄音,後來這些錄音被併入EMI。值得一提的是,她錄下了連魯賓斯坦和霍洛維茲當時都不敢錄成唱片的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這份錄音是與史特拉汶斯基熟稔的鋼琴家之中,最早錄下此曲的一位。魯賓斯坦說他不敢錄下此曲的原因,是因為深知史氏毒舌且善變,即使他自己的詮釋也是在長期與史氏相處下蘊釀而成,卻不敢保證史氏哪天性情大變,又對他錄下的演奏大加撻伐。梅耶敢錄下此曲,顯示她對自己技巧和詮釋風格的自信,並顯然是得到史氏本人首肯授意的。(有一說是史氏改編此版並不是出於魯賓斯坦慫恿,而是因為梅耶在某次管弦樂版的彼得洛希卡演出時,因原預定鋼琴家未能出席,她在完全無彩排下臨時上場,讓史氏大為讚嘆,因此為她改編。)梅耶在四○年代後期開始灌錄巴哈的作品,當時蘭道芙絲卡的大鍵琴巴哈蔚為主流,新派鋼琴家們都紛紛迴避以鋼琴彈奏巴哈(阿勞取消了剛錄好的郭德堡變奏曲發行),但梅耶並未退卻。至於同時代較常被鋼琴家公開彈奏的史卡拉第奏鳴曲,梅耶曾先後灌錄過兩次,全部總數大約有40首,這也是梅耶迷們最津津樂道的代表作之一。另外,莫札特則是梅耶一生的最愛,她曾和許多大師(包括卡拉揚)合作過協奏曲。當然,梅耶演奏的夏布里耶、普朗克、拉威爾和德布西以及十九世紀末西班牙作曲家(這是伊圖比教她的),更讓後世鋼琴家一再研究和探討。不管在哪一類曲目上,梅耶這一派法國鋼琴家對百雅鋼琴那種不同於史坦威的機械原理,從十九世紀以來所累積的心得,反映在其彈奏上對於音色的細膩度和豐富對比、輕巧的觸鍵,不像後來史坦威鋼琴講究燦爛而亮麗的現代音色,是一種幾近絕跡的鋼琴彈奏藝術,是一個存在於黃金年代的舊日品味,是提供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上、悠閒地品味生活、咖啡香氣和四季變化的人們才能真正體會的音樂美學,而這種美學正值得我們重新尋回感受。這套錄音的最後兩片收錄了許多樂友尋找、以往只在西班牙等地方限量發行的埃斯普臘南方奏鳴曲,另外梅耶彈奏的西班牙鋼琴作品,也是在之前法國EMI出的三套「Les Introuvables de M. M.」系列時所未曾收錄的,而這部份一直是梅耶的專長。另外,這套錄音也首度收錄以往曾被獨立小廠拿去轉錄發行的1949年梅耶史卡拉第奏鳴曲錄音,當時該廠發行時是用老唱片去翻錄的,所以有轉錄出來的效果並不好,在這裡則是原始母帶的轉錄。【曲目】CD 1 夏布里耶:三首浪漫圓舞曲、十首畫般小品、八首小品(前三曲由普朗克擔任第二鋼琴)
CD 2
1-2. 夏布里耶:快樂進行曲、幻想布雷舞曲
3-17. 拉威爾:死公主的孔雀舞、古風小步舞曲、海頓之名寫成的小步舞曲、水之戲、鏡子、庫普蘭之墓
CD 3 拉威爾:小奏鳴曲、高貴與感傷的圓舞曲(兩個版本)、加斯巴之夜、鐘之谷
CD 4 德布西:快樂島、前奏曲兩冊
CD 5
1-14. 德布西:心影集兩冊、面具、灑洩平台的月光、阿爾漢布拉宮的城門、煙火、向拉摩致敬
15-19. 庫普蘭:大鍵琴小品
CD 6
1-9. 庫普蘭:大鍵琴小品
10-28. 巴哈:第一到第三號組曲BWV 825-827
29. 巴哈:c小調幻想曲BWV 906
CD 7 巴哈:半音階幻想與賦格、d小調觸技曲、義大利協奏曲、15首二聲部創意曲、15首三聲部創意曲
CD 8 巴哈:第四號英國組曲、升f小調觸技曲、c小調觸技曲、D大調觸技曲、A小調幻想與賦格、第六號組曲
CD 9 拉摩:第一號大鍵琴組曲、輪旋曲風的小步舞曲、e小調組曲、D大調組曲、A小調新式大鍵琴組曲
CD 10 拉摩:a小調新式大鍵琴組曲、G大調組曲、協奏風小品、大鍵琴小品
CD 11 史卡拉第:22首奏鳴曲
CD 12 史卡拉第:30首奏鳴曲
CD 13
1-7. 七首史卡拉第奏鳴曲
8-19. 莫札特:第8、11、18號鋼琴奏鳴曲、b小調慢板、D大調小步舞曲、G大調吉格舞曲、F大調輪旋曲
CD 14 莫札特:第20、23號鋼琴協奏曲
CD 15
1-5. 羅西尼:老年之罪
6-12. 舒伯特:高貴與感傷的圓舞曲、德國舞曲、蘭德勒舞曲
CD 16
1-12. 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三樂章、繁音拍子、小夜曲、奏鳴曲
13-14. 埃斯普臘:南方奏鳴曲(為鋼琴與管弦樂團)
CD 17
1. 理查.史特勞斯:戲謔曲(為鋼琴與管弦樂團)
2-4. 米堯:小丑
5. 夏布里耶:幻想布雷舞曲
6. 拉威爾:小丑的晨歌
7. 夏布里耶:牧歌
8-10. 普朗克:三首無窮動
11. 史特拉汶斯基:繁音拍子
12. 德布西:金魚
13. 法雅:磨坊主之舞
14-15. 阿爾班尼士:納瓦拉、西班牙歌謠
16-18. 海頓:e小調第34號奏鳴曲【巴赫】英文姓名:Johann Sebastian Bach國籍:德國「馬友友的巴赫靈感」影片的主題:《無伴奏大提琴獨奏曲》前一陣子風靡了許多愛好古典音樂的朋友。提起巴赫這位音樂家,對於古典音樂再怎麼不熟悉的人也都知道這號人物。巴赫世家產生了許多音樂家,最為人熟知的便是約翰巴赫。他出生於德國艾森納赫城,父親是個管風琴師,也能演奏中提琴與小提琴。約翰巴赫在家中八個孩子中排行老么,十歲時父親就去世,由哥哥收養。其兄當時已是管風琴師,巴赫課餘時就跟隨兄長學習音樂,十五歲時考進呂納堡的米歇爾教堂唱詩班學校後,開始學習管風琴。1703年從唱詩班畢業後,巴赫到威瑪的約翰恩斯特公爵的私人樂團擔任小提琴手,不久後被任命為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風琴手。巴赫開始發表宗教音樂作品與鍵盤樂曲作品。因一些小小的「疏失」,讓巴赫對這份工作萌生去意。事情是這樣的,1705年巴赫到距離阿恩施塔特三百二十公里外的呂貝克聽一名丹麥名管風琴師的演奏,回來後卻被雇主恩斯特公爵斥責了一頓,這件事情讓巴赫決定到別處尋覓天空。1707年他來到米爾豪森,擔任布拉修斯堡的管風琴師。同年他和表姐瑪麗亞‧巴爾巴拉結婚。兩人婚後共生了七個兒子。1708年巴赫進入威瑪宮廷擔任宮廷樂師兼管風琴師。這段時間巴赫有管風琴作品和鍵盤作品問世;加上此地宗教活動頻繁,為了讓他手下的唱詩班和樂團能有作品演奏,巴赫幾乎每個月都會寫一部新的清唱劇,這個時期堪稱是巴赫創作量最密集的時期。1716年教堂樂長去世,巴赫本以為這個位子非他莫屬,但人算不如天算,他終究沒有得到他所想要的職位,為了表示抗議,巴赫遞出辭呈。恰巧科滕的親王有意聘他當樂長,巴赫即刻收拾行李走人。科滕的風氣與威瑪截然不同,當地的宗教活動不如威瑪般盛行,巴赫並不需要寫許多的宗教音樂。新老闆反而是期望他能多寫一些世俗音樂。巴赫也沒讓老闆失望,在這個時期他有許多管弦樂、奏鳴曲、協奏曲、室內樂等不同形式的作品,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不幸地,賞識他的老闆在1722年結婚。女主人既不喜歡藝術,也不喜歡音樂,宮廷中景象一變,讓巴赫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巴赫不得不另謀他職。恰巧萊比錫市聖托瑪斯學校唱詩班指揮一職出缺,1723年巴赫接受這的職務。這個工作非常繁忙,既要教音樂,又要教拉丁文,還要負責該是教堂內的音樂演奏,可說是校長兼撞鐘,什麼都要做。工作任內,巴赫與學校、市府的關係處得並不好。這段時期的代表作是《馬太受難曲》。晚年的巴赫深受眼疾之苦,最後在萊比錫走完他的生命。巴赫的創作與他身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在威瑪時,由於宗教活動需要,大量的宗教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在科滕,為滿足老闆的需要,巴赫必須嘗試各類型的作品,他的作品在這個時期更具多元性。綜觀巴赫所有的創作,除了歌劇外,幾乎所有的音樂形式的作品他都曾涉獵。